1. 前言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太快了, 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但是依然看不到它的尽头, 看不清它的终极形态. 很多人都在追逐新的技术, 但是很少有人拿起笔系统的记录它的过去. 很多年以后当我们要追寻一项技术的来龙去脉的时候, 可能连它的”尸身”都找不到了.
比如说软盘驱动器(floppy disk driver)现在谁手上还保存有一张1.44MB的3.5英寸软盘, 谁电脑上还会装有软驱呢, 这在当时可是一项创新性的技术, 是便携式存储的鼻祖, 是一代人的回忆. 一张小小的软盘能装下一整套DOS操作系统, 能装下一个夏天的劳动成果. 但是现在当我想介绍存储技术的演进过程时, 不仅找不到一部软驱, 一张软盘, 就连一张合适的图片的很难找到了. 同样的命运的还有寻呼机机, 这个承载着很多人青春记忆的通信设备, 可能剩下脑海中的BiBi声了. 同样的命运的还有功能机, 早已过了手机换脸盆的淘汰期, 曾经层出不穷的款式, 不知道现在还有几款健在. 更不用说他们所依赖的生态系统, 比如基站设备, 外设装置.
站在当下这个似乎还能朦朦胧胧看到过去的时间节点, 在不费太多力气的情况下, 将不太遥远的过去记录下来, 省得后来人花费昂贵的代价去考古, 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为什么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这段历史? 其实这是我的某项计划的一部分, 还处于材料收集阶段, 收集计算机发展史也是我副业中的副业, 没有太多时间深入研究和系统性地整理, 只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快速呈现内容, 不至于让整个计划胎死腹中(我已经有很多文章由于计划过于宏大而胎死腹中的先例了). 编年体是快速理清脉络, 呈现材料的最好方式. 它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整理去构思, 而且呈现效果也非常清晰. 另外我也非常喜欢将软件工程中的一些概念应用到写作中, 那就是小步快跑, 快速迭代; 再者就是重构. 有了足够的材料后,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重构, 不断地迭代, 能将其打造为我心中理想的样子. 所以这篇文章会是一篇不断完善的文章, 请有兴趣的朋友关注鹏叔的技术博客获取最新内容. 另外如何您有兴趣资助鹏叔的计划, 原文末尾有打赏功能, 请点一点, 在此表示感谢!